• 10-222025
  • 让文物 “永生”!iscan 3D 扫描系统,为文物保护装上数字 “时光胶囊” <<返回

    在文物保护领域,如何在不触碰、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,完整留存其形态细节与岁月痕迹,一直是行业核心课题。iscan 全自动 3D 扫描系统之 CyberGlobe Culture 系列,以 “无接触、高精度、易操作” 的核心优势,成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关键工具,让珍贵文物在数字世界实现永续传承。

    1-24061213154V41.jpg

    无接触扫描,守护文物 “原真性”

    文物的脆弱性容不得半点差错,CyberGlobe Culture 从根源上规避物理接触风险。它无需移动、顶起或固定文物,只需将文物放置在扫描区域,设备便能通过 360° 全方位采集技术,从四面八方捕捉文物立体信息。对于易损的织物、彩绘陶器、酥化纸张等文物,这种 “零干预” 扫描模式彻底避免了传统固定、搬运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磨损、脱落,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原始状态,让每一处细微的纹饰、色彩、裂痕都完好留存。
    同时,设备搭载集成式照明系统,通过均匀光线布局有效消除阴影与反射。无论是文物表面的鎏金光泽、壁画的渐变色层,还是青铜器的锈蚀纹理,都能在无干扰光线下被精准记录,还原文物最真实的视觉质感,为后续修复研究、数字展览提供 “原汁原味” 的基础数据。

    高精度复刻,捕捉 “毫米级” 岁月细节

    文物的价值往往藏在细微之处,CyberGlobe Culture 以超高精度实现细节 “无遗漏”。它能精准捕捉文物最小毫米级特征,无论是甲骨上的刻痕、瓷器的开片纹路,还是古建筑构件的榫卯结构,都能以三维数据形式完整复刻,甚至比肉眼观察更清晰呈现文物的微观形态。

    对于尺寸在 40cm×40cm×40cm 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,如小型青铜器、玉器、古籍函套等,设备能精准测量其长、宽、高及体积、表面积等数据,生成的 3D 模型可直接用于文物建档 —— 工作人员无需反复接触文物,通过数字模型即可开展尺寸比对、年代分析等研究,既提升效率,又减少文物损耗。此外,扫描获取的高分辨率纹理数据无需二次返工,可直接用于数字修复模拟,为文物修复师提供 “可回溯、可修改” 的数字试验场,降低实体修复风险。

    1-240612151952C5.jpg

    简易化操作,让文物数字化 “降门槛”

    文物保护团队往往面临 “专业设备操作复杂、学习成本高” 的难题,而 CyberGlobe Culture 以 “一键式操作” 打破技术壁垒。工作人员只需完成文物放置,按下启动按钮,设备便能自动完成扫描、数据采集与处理全流程,无需专业编程或复杂参数调试,即使是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上手。
    扫描完成后,数据可直接投入使用 —— 既能用于构建文物数字档案,存入数据库实现长期保存;也能对接数字展览平台,让观众通过 3D 模型 “近距离” 欣赏文物细节,打破时空限制;还能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参考,例如通过数字模型模拟缺失部件的形态,辅助修复方案设计。这种 “操作简单、流程高效” 的特性,让更多基层文物保护机构能轻松开展数字化工作,推动文物保护从 “被动修复” 向 “主动留存” 升级。

    从敦煌壁画的数字存档,到出土文物的三维建档,iscan 全自动 3D 扫描系统正以科技力量为文物 “保驾护航”。它不仅是文物的 “数字复刻师”,更是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的 “守护者”,让每一件珍贵文物的历史故事,都能在数字世界中跨越时光,被永久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