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0-232025
  • 在做古籍数字化时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<<返回

    古籍图3.jpg

    古籍数字化需平衡准确性、可用性与安全性,核心是在技术处理中最大程度保留古籍原貌与学术价值,同时满足长期保存和便捷使用的需求。

    1. 前期准备:明确目标与基础规范

    这是避免后续返工的关键,需提前确定数字化的核心方向。
    • 确定数字化范围与层级:明确是全文转录、高清扫描,还是图文对照。不同层级对应不同的技术标准,例如学术研究可能需要毫米级精度的扫描,而普及阅读则可适当降低分辨率。
    • 制定统一标准:包括文件命名规则(如 “馆藏号 - 卷次 - 页码”)、格式标准(扫描件用 TIFF 存底、JPEG 供查阅,文本用 XML 或 TXT)、字体规范(如异体字、避讳字的标注方式),确保不同批次、不同人员处理的成果可兼容。
    • 古籍预处理:先由专业人员检查古籍品相,对破损、霉变的页面进行修复加固,避免扫描时造成二次损坏;同时标注古籍的版本信息(如刻本、抄本、成书年代),为后续元数据录入做准备。

    • 稿台书籍.jpg

    2. 核心处理:确保内容准确与可用

    技术操作需服务于 “内容保真”,避免因处理不当丢失关键信息。
    • 扫描 / 拍摄环节
      1. 设备选择:优先用平板扫描仪(避免卷扫对古籍的拉伸),分辨率不低于 300dpi,彩色模式适配彩色插图或朱笔批注,黑白模式用于纯文字页面以减少文件体积。
      2. 环境控制:保持扫描环境干燥、无尘,避免强光直射,防止古籍在处理过程中受潮或褪色。
    • 文本转录与校对
      1. 人工为主、OCR 为辅:古籍字体(如篆书、隶书)和异体字较多,OCR 识别准确率有限,需先通过 OCR 初步转换,再由专业人员(熟悉古籍文字和训诂)逐字校对,重点修正异体字、通假字和断句错误。
      2. 保留原貌标注:对古籍中的批注、圈点、污渍,需在转录文本中用统一符号标注(如 “【原书此处有朱批:XXX】”),不随意删除或修改原始内容。
    • 元数据建设:录入古籍的核心信息,包括书名、作者、版本、馆藏单位、卷次、内容摘要等,方便后续检索。元数据需符合行业标准(如《古籍元数据规范》),确保跨平台可共享。

    • 0b134b32c895.jpg

    3. 后期保障: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

    数字化成果需兼顾 “长期可用” 和 “防止滥用”,避免技术迭代或人为因素导致数据丢失。
    • 数据备份与格式迁移
      • 采用 “多重备份” 策略:至少保存 3 份副本,分别存于本地服务器、异地备份中心和云端,且定期(如每半年)检查备份有效性。
      • 跟踪格式兼容性:定期将老旧格式(如早期的 PDF 版本)迁移到当前主流格式,避免因软件淘汰导致数据无法读取。
    • 版权与访问控制
      • 明确版权归属:区分公有领域古籍(如清代及以前的刻本)和受版权保护的整理本,对后者需获得授权后再公开,避免侵权。
      • 分级访问:对珍贵孤本或未公开的古籍,可设置访问权限(如仅对学术机构开放),普通古籍则可通过平台免费供公众查阅,平衡保护与共享。
    • 用户体验优化:为数字化成果设计便捷的检索功能,支持按书名、作者、关键词、卷次等多维度查询;同时提供图文对照模式,方便用户在阅读转录文本时对照原始扫描件,提升使用价值。